当前位置: 首页>>江理新闻>>正文
《当代江西》特别报道②:架起科技与产业融通的“铁索桥”
日期:2024年11月25日 09:03  点击次数:

加强科创融合,推动产研共进,让产业发展向质提升——

架起科技与产业融通的“铁索桥”

如果说科技创新是“0到1”的研发突破,那么产业创新就是从“1到100”的价值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程度,直接关乎整体创新效能的高低。

在这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双向奔赴”中,江西理工大学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那就是:加速科技研发与产业创新需求紧密对接,由单一维度创新向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转变,在校、地、企协作中充分释放创新潜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把供给端和需求端“联”起来

长期以来,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间存在严重脱节,大量的科研投入未能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导致资源浪费严重。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供需的无效对接。要破解创新环节供需双方的对接匹配难题,发挥“粘合剂”作用的技术经纪人就显得尤为关键。

近日,江西理工大学科技园党委书记温德新心里美滋滋的,身为技术经纪人的他促成了一场科技成果与企业的“联姻”。

“我们已经与深圳市福源安泰技术有限公司签订了技术开发合同,为‘稀土矿山一体化短流程提取系统’项目融资了300万元,技术供给人以12%技术入股参与技术难题的研究。”

这段高校与企业的“良缘”, 还要追溯到今年年初。当时在深圳出差偶然得知福源安泰正在寻找优化稀土矿提取方法的创新方案。利用江西理工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立的成果库,温德新成功对接了科研项目“稀土矿山一体化短流程提取系统”与该公司的创新需求。

一头是高校的前沿技术需要“伯乐”,另一头是企业亟待技术突破引领转型升级。经过温德新的牵线搭桥,从前期沟通、中期调研论证,再到后期协商磨合,每一个环节都谈得很顺利。

深谙技术经纪人的重要性,但又碍于高校技术经纪人数量短缺的局面,温德新向学校建议,组建一支专、兼职技术经纪人队伍,常态化接受培训,提升专业技能,以此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能够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

今年10月,学校科技园服务中心副主任杨竣辉通过培训成为一名技术经纪人。“技术经纪人的工作不简单,要懂科技、懂产业、懂投资、懂市场、懂管理”,他坦言,为了能把这份工作做好,花了不少精力,接受了包括知识产权、交易流程、法律法规等多项专业培训。

对内自主培养科技“红娘”,对外招才引智成立专家委员会。今年,学校力邀天使百人会基金的创始管理合伙人周洛宏加入团队。周洛宏曾担任多家全球500强企业和上市公司的高级顾问,投资项目覆盖新材料、半导体、区块链等领域,擅于企业战略规划与集团运营管控。

温德新表示,专家委员会带来的人才、资金与信息“清泉”,汇入了学校科研成果与产业发展精准对接的“蓄水池”。

近两年,这两支队伍扩展到 50 余人,他们密切联系企业,开展了大量线上线下对接活动,签订科技成果转化合同126项,转让金额达1010.78 万元,开辟了一条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企业车间的“快速路”。

把关键核心技术“攻”下来

江西理工大学办学思路第一条即“以贡献求支持”,这是学校密切联系企业的重要法宝。学校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主任黄顺春说,企业有需求,学校必回应,只有帮助企业解决关键问题,实实在在让对方感受到诚意,企业才会愿意和学校“交朋友”。

经历40余年的长期合作,江西铜业集团有限公司和江西理工大学彼此间建立了深厚友谊。“早在十几年前,学校老师就和鹰潭铜企业来往密切。”鹰潭市工信局党组成员 、副局长艾国栋这样介绍学校与企业的“缘起”。

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与难题,恰是高校科技创新的新课题。曾经,5G高频高速铜箔受制于国外进口,2019年学校科研团队突破了RFT 铜箔超低轮廓与高抗剥离相互制约的技术瓶颈,解决了“卡脖子 ”问题,产品成功应用于华为,实现了进口替代。

“随着网络传输频率越来越高,信号传输对铜箔的导体材料要求更为严格 。我们正在研究二代 HVLP 铜箔,如果出成果将会填补国内空白 。”青年博士宋宁说,自主攻关产品推广应用和迭代升级,使更多科技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以产业链上的科技创新单点突破带动产业上下游共同发展。

“啃硬骨头”“闯无人区”,这是江西理工大学科研人员长期砥砺的作风。

在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记者见到江西理工大学邹征刚博士,他正带领研究生做闪烁晶体光输出及衰减性能测试。他告诉记者,这是闪烁晶体组分优化实验的见效一环。2022年,通过“揭榜挂帅”,学校与虔东稀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技术需求对接后,决定联手“破题”。

“我们负责闪烁晶体前端应用技术性能优化,而虔东稀土集团负责晶体工程化生产。”团队骨干老师孙益坚介绍,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单打独斗可不行,握指成拳才能形成合力,这种“企业出题、协同答题”的模式就在于设备、技术、人才可以形成资源互补。基于这种紧密的联系,学校依托学科与区域优势,围绕稀土、铜、钨、锂电等产业链,与赣州、鹰潭、宜春等地开展技术攻关与产业化研究,一批前沿技术在产业链上加速涌现,助推企业在创新链中赢得先机。

把校、地、企“串”起来

11月1日,崇义章源钨业股份有限公司召开技术交流例会。会上,江西理工大学羊求民副教授与公司副总徐国钻就钨矿新型开采技术进行探讨。

作为章源钨业科研项目的技术顾问,羊求民每周会亲自到场指导企业,不仅仅提供技术层面的支持,更为公司尤其是公司技术团队注入了一股精神力量。

章源钨业有许多技术骨干来自江西理工大学,这里形成了独特的“校友情缘”。他们犹如细密交织的血管,连通着母校与企业的心脉。

随着双方频繁交往,章源钨业也通过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等方式,为企业储备了科研人才。

除了赋能本地企业,江西理工大学也“走出去”扩展“朋友圈”,与中国稀土、中铝、中钢、宝钢、江铜、江钨、宝武新钢等行业翘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与南昌、鹰潭、宜春等地的40多个县(市、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超过300家企业提供常态化的科技服务……一系列“操作”,不仅推动科技成果有效转化,更让高校科研成为企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2022年8月,国内首条永磁磁悬浮轨道交通系统工程试验线 ——“红轨”在兴国县竣工。这是江西理工大学与企业精诚合作结出的硕果。去年,江西理工大学又与兴国县政府共同增资建设“红轨”二期项目。此前,江西理工大学教师钟淑伟参与了学校和赣州富尔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的“红轨”磁体和磁轨的开发设计与制作安装项目,对于此轮新合作,他表示信心满满。

实现产业创新的跃升,关键在于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从2003年开始,该公司和学校已有20多年的合作基础,去年进一步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充分利用创新平台,发挥各自优势,推动人才、资源、项目、资金形成优势互补、融合发展。

打造科研平台,是江西理工大学“串珠成链”的重要布局。学校先后与赣州、鹰潭、宜春等地共 建中国稀金新材料研究院、赣州钨产业研究院、先进铜产业研究院等重点研发平台。这些平台成为科研创新的“分子”,为地方产业发展带来“乘数”效应。

耕耘数载,江西理工大学的创新成果正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创新需求主体,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产业链 、创新链、人才链融汇交织,释放出前所未有的协同效应,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之路越走越宽。



上一条:《当代江西》特别报道③:如何让科技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
下一条:《当代江西》特别报道①:跨越科技成果转化的“死亡谷”

扫描二维码分享
相关推荐: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Copyright © 2024 www.jxust.edu.cn 江西理工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学校地址:  [赣州-三江校区]江西省赣州市客家大道1958号  邮编:341000  

        [赣州-红旗校区]江西省赣州市红旗大道86号  邮编:341000

        [赣州-黄金校区]江西省赣州市客家大道156号  邮编:341000

          [南昌-南昌校区]江西省南昌市昌北开发区双港东大街1180号  邮编:330013


   移动版    赣ICP备05001230号-1     赣公网安备 360702020000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