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媒体江理>>正文
《大江新闻》:“非遗”体验日 江理学子走进千年客家古村感受传统文化之美
日期:2024年07月12日 12:23  点击次数: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通讯员刘东佶、钟云鹏)“与‘非遗’传承人一同学习同台表演,亲身体验让我深切感受到传统文化之美。”江西理工大学冶金工程学院学生姚健颇有收获地说道。

近日,江西理工大学冶金工程学院“红炉”实践队走进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宁都县东龙村,通过体验客家刺绣、学习“茶篮灯”表演、“桥梆灯”村游等形式,与“非遗”传承人同台表演,感受传统文化之美,探寻客家“非遗”文化的“出圈”密钥。

客家刺绣,青年绣绘爱国情怀

东龙村百间大屋的“东里一望”曾是“江南第一绣楼,岁月流逝,曾经的“江南第一绣楼”早已物是人非,客家刺绣手艺传承面临困难,东龙村的村干部一直积极鼓励村民学习客家刺绣,传承这门濒临失传的客家手艺。江西理工大学冶金工程学院学子在了解到这一实际情况后,认真向村内“非遗”客家刺绣传承人讨教刺绣方法与细节。“东龙人习惯把祝福藏在线里,把信念蕴于针中”客家刺绣传承人一边演示如何刺绣,一边向同学们讲述着针线下的文化内涵。

在传承人的指导下,同学们捻稳绣花针,利落地穿线下针,绣出一朵朵鲜艳的花,寓意东龙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同时也用一针一线镌刻出“强国有我”的决心,彰显着新时代学子在文化传承中坚定爱国报国的赤子之心。

“桥梆灯”,学子传承“非遗”金手艺

“大爷,您看一下这个灯扎的对不对?”“我们两总是配合不好怎么办?”村民李大爷一边耐心地回答着同学们的问题,一边传授着“桥梆灯”中的小窍门。“桥梆灯”客家民俗是东龙村的文化瑰宝,寓意深远,象征着团结与和谐,是客家文化中特有的古老传统民俗活动。“桥梆灯”需要多人团队合作,每人肩扛一节桥梆,十几人乃至上百人配合,每逢佳节夜晚,东龙村人都会开展这项民俗活动。看起来容易的民俗表演其实并不容易。

江理学子从做桥梆做起,在村民指导下扎灯框、安灯光。从难以完成制作到最后二十组桥梆灯张灯结彩,同学们从早忙到晚。傍晚时分,同学们敲起锣鼓,肩扛“桥梆灯”,从村头走到村尾,红色的灯笼蜿蜒而去,犹如一条长龙。村民们欣赏着近年来最年轻的“桥梆灯”表演,不断为这些年轻的“文化传承者”鼓掌喝彩。

undefined

“茶篮灯”,青春唱跳丰富精神文明

“非遗”体验日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同学们为东龙村民表演“茶篮灯”。东龙村的茶篮灯舞最初是采茶姑娘上山采茶时哼唱的舞曲。经过数百年的演变,成为当地的传统民俗。每年春节前至元宵节,当地村民都以舞茶篮灯的方式庆祝新年。

“灯笼是扇子拖着,不是手提。”东龙村的胡阿姨逐个矫正同学们的动作,又示范给他们正确的姿势。实践队员李霄同学跟着胡阿姨一遍遍的学习左手反腕挥动彩扇。

到了村民们最期待的“茶篮灯”表演环节,同学们与村内“茶篮灯”村民表演队“同台竞技”,唱起唱词,挥动彩扇,手托彩灯与观看的村民们不断互动。用最青春、最真挚的“茶篮灯”表演丰富着古村村民的精神文明世界,让“非遗”文化在青春唱跳中焕发崭新生命力。

“我们要带动更多的人关注非遗,为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贡献青春力量。”实践队员熊菲说道。

undefined

据悉,江西理工大学冶金工程学院“红炉”实践队从2019年起坚持在暑期社会实践中探寻“非遗”文化。今年将通过线上分享会、线下感悟沙龙等形式,面向全院学子开展传统文化传承教育,引导更多青年学生深入了解客家文化,争做“非遗”文化青年传承人。

https://tt.m.jxnews.com.cn/news/2509372?app=jxttn



上一条:《江西广播电视台官方客户端》:江西理工大学学子三下乡:传承红色法治基因,探寻基层治理经验
下一条:《江西日报》:校企携手 一课多师 江西理工大学上好思政实践课

扫描二维码分享
相关推荐: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Copyright © 2024 www.jxust.edu.cn 江西理工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学校地址:  [赣州-三江校区]江西省赣州市客家大道1958号  邮编:341000  

        [赣州-红旗校区]江西省赣州市红旗大道86号  邮编:341000

        [赣州-黄金校区]江西省赣州市客家大道156号  邮编:341000

          [南昌-南昌校区]江西省南昌市昌北开发区双港东大街1180号  邮编:330013


   移动版    赣ICP备05001230号-1     赣公网安备 36070202000070号